一、指导思想
以2020年度学校工作计划为主线,认真领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改》等文件精神,以市、区推进“双新”建设、落实高中特色多样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扎实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学习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强化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创新办学举措,提升办学品质。凝聚全体师生员工的力量,合力打造市八中学可持续发展力,充分彰显上海市文明校园优质特色的综合实力。
二、主要工作补充
(一)学校管理
1、统一思想认识,催生改革动力,编制“十四五”规划。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聚焦综合办学实力提升及特色高中创建的重点、难点,凝心聚力抓质量,创新奋进谋发展。在保证“十三五”各项任务完美收官的基础上,精细谋划学校新一轮发展路径,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
2、筑牢校园公共卫生安全“防线”,完善常态防控机制。
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特点和防控要求,及时更新升级“疫情中”和“疫情后”学校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更迅捷、更严密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宣传指导,科学防范,确保常态化防疫防控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秩序井然;不断优化校园环境,改善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成长。
3、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加大后勤社会化力度。
深入分析疫情防控常态下学校各项管理和线上教育教学的信息技术需求,推进互联网+教育提质增效。以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为蓝本,启动引进物业管理模式,进一步推动后勤社会化力度;结合暑期修缮项目完成后续维护及“智慧空间管理项目”落成,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切实做好校园绿地和景点文化长效维护机制的创建。
4、进一步探索学校特色优质发展的行动策略。
以黄浦区创新教育学校项目“基于创新潜能开发的男生教育行动研究”总课题为抓手,结合“双新”改革要求,适时改进学校“智诚”课程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特色课程体验中心”各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
5、充分利用建校159周年庆和迎新“智诚讲堂”,组织开展办学亮点的宣传和推介活动,同时做好学校历史文化的梳理和积淀工作,为明年160周年庆做好各项预热造势和软硬件建设项目申报准备。
(二)德育工作
6、以人为本,创新载体,提高“立德树人”整体实效。
充分挖掘战“疫”防控期各类教育资源,提升责任担当教育、生命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充分利用“双新”改革进程中要求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的有利条件,在高一年级试行“全员导师制”,有效促进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7、加强“后疫情”期学生 “品容言行”显性化教育和内涵建设。
深入研究疫情发生给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推进和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梳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拓宽教育主渠道,探寻新颖的教育载体,解决具体问题,及时跟进“问题学生”个案分析和有效管理。
8、以“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有效开展爱党、爱国、爱人民教育;充分发挥思政学科德育主渠道的作用,适时开展时政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为促进学生养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起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体系。
9、建立常态化新任班主任的培训和“紧密型”带教制度,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升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育德能力。
10、总结“十三五”期间学校德育工作经验,编制成果集萃。
(三)教学、科研工作
1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改》等文件精神,对标“双新”具体要求,围绕“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命题,加强校本培训研讨,研究新教材、解读新课标,理解新内涵。
12、认真分析总结“新冠”疫情期间学校开展线上教育教学的经验得失,盘整学校现有的设施设备、教育教学可用资源,探索构建“线上与线下”即时对接的教学新方法,健全可持续的“停课不停教、不停学”长效机制。
13、强化教学管理和教学责任,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注学生学业情况的客观呈现,进一步强化教学五环节的常态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各学段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教学安排及策略研究,做到规范运行、科学施策;深入分析疫情期对师生教与学带来的不利影响,找差距、补短板,严格落实增效减负要求,助力教师找准教学方法改进的突破口,打造活力课堂,帮助学生稳固学业基。岣呓萄。
14、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助推“名师”、“优课”的生成;结合学校“特色发展”和“优质发展”的战略,开展精品课、特色课等展示活动;完成拓展型(社团)课程校本读本、“研究型课程课题案例集”的编撰工作。
15、坚持科研站位高度,按照年度计划,有序推进各项教育教学科研任务和教师研究成果等书籍编撰工作;组织开展主题科研论坛,呈现阶段性研究成果。
(四)教师培训与其他辅教工作
16、落实年度校本培训计划,微调校本培训内容,关注“双新”改革推进的前沿信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高度融合等要素,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提升教师教育境界和专业水平。
17、做好“低职高聘教师”聘后的成长评价工作;做好新进教师的管理服务工作。
18、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现代化水平,提高质量分析、研判能力;健全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平台“入口”—“出口”学业水平跟踪管理数据的全样本采集分析功能;进一步提高招生、考试等辅教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专业性。
二○二○年八月二十六日